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貴客盈門—30秒就成交50招

服務能力,是決定銷售的關鍵,二十一世紀是以服務為導向的資本主義時代,優良的服務已不再是商品的附屬品,而企業要致勝的武器無他,就是服務超人一等而已,不能因應時代的變化,全力追求服務能力升級的人,必吃敗仗,而這本書正是為想提升服務並致勝的人而寫。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兩岸三地 網路購物促銷怎麼做?

背景資料:本次調查透過量化(易普索線上固定樣本群(IISC))研究方式,於2010年5月完成。調查範圍涵蓋兩岸三地(台灣、中國大陸及香港),受訪族群為20-35歲網路促銷活動的使用者。量化樣本數為:台灣300樣本、香港300樣本,以及中國大陸六個主要城市完成各150樣本,總樣本數1500份

當商場「寸土寸金」,實體店面變得越來越昂貴,通路成本變得越來越高時,網路購物讓商家可以用更豐富及具經濟效益的方式與消費者「多點接觸」;近年來,網際網路日漸普及,「網路購物」不再只是一小部分領先人士的嘗鮮行為,而已成為普羅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許多廠商應勢而動,祭起了電子商務的大旗,把越來越多的商品搬到網路上,在網路商城開啟店面,甚至有些商家是實體店面與網路商店並存(Brick and mortar business),將激烈的消費者爭奪「實體戰爭」轉變為「實體空中雙重出擊」。

面對網路促銷這個對於廠商而言相當具有實用價值的議題,易普索(Ipsos)在2010年5月針對台灣、中國大陸及香港的網友,同時展開了一項網路促銷活動的調查研究,為商家的網路促銷提供深入洞察與建議。


網路促銷活躍:台灣、香港表現成熟


Q:當網路上的各種資訊浩瀚如海,消費者能否注意到那些促銷?網路上各種資訊真假不一,消費者是否信任並願意積極參與促銷活動?

  易普索發現,兩岸三地網友對於網路促銷態度正面積極,活動參與度較高,近半的網友,在過去半年內有參與過網路促銷活動的經驗。台灣的網友有65%,在過去半年內參與過網路促銷,較香港的比例(75%)稍低,但遠高於中國大陸(41%)。這反映出台灣和香港的網路促銷應用較為廣泛、成熟,對消費者的觸及能力也比較強。

兩岸三地的消費者在獲取促銷資訊的管道方面,也表現出各自的特點。台灣與中國大陸促銷資訊的獲取管道相對更為集中,且為具有主導性的資訊管道:台灣網友多是在入口網站與網路購物商城獲得促銷資訊,這些促銷資訊像是傳統媒體與店鋪廣告的網路版。

而中國大陸網友則偏好個人網路拍賣(淘寶、易趣等)及網路購物商城(京東、淘寶商城等)獲得促銷資訊。這跟在實體店面消費相當類似,就是消費者在選購過程中接觸到促銷活動,促銷資訊的角色。

相比之下,香港網友獲取網路促銷資訊的管道較為分散,既包括入口網站與電子郵件這類傳統媒體與webmail旁的廣告,也包含社群網站和品牌官方網站,這兩個實體通路所沒有的資訊接觸點;而多點接觸的狀況,也使得香港網友透過搜尋引擎獲得網路促銷資訊的比例,低於台灣和中國大陸。

與大多數網友主要透過搜尋引擎來尋找收集各種資訊不同的是,本次調查發現搜索引擎並非是促銷資訊獲取的主要管道,這說明了消費者對於促銷資訊的態度,主要還是附屬性質的,購物時若有機會遇到、才會使用,而不是主動透過各管道查找;享受促銷只是額外收穫,而非目的。

網路促銷要成:選擇方式很重要


Q:網路促銷是否不一定要有太多新意,只要把實體店面的方式複製到網路商店就可以了?

  易普索發現,在台灣的整體排名中,位居前三位的依然是在實體店面常見的直接打折、促銷優惠券和秒殺/限時下殺,其中「秒殺/限時下殺」是由網路購物平台發跡的新興促銷方式;另外,在台灣更有31%的網友曾經參與過團購這類的促銷活動。

Q:網路促銷是否僅適合具有某些特性的產品,而不是各個品類都適用?

  易普索的調查結果顯示此現象不盡然,不同地區的消費者透過網路促銷購買的產品品項各有不同:台灣網友偏好3C產品及美容產品,中國大陸網友所購買的網路促銷產品種類則相當廣泛,包含服飾及配件、3C產品、虛擬產品和圖書影像產品等,香港則以美容產品居多;此現象代表了多種商品都可進行網路促銷,且能夠達到一定的效果。

Q:當有多種網路促銷方式可供選擇時,我們需要選擇哪一種,會對消費者購買產品更具刺激效果呢?

  易普索從網友使用不同促銷方式來分析,發現網友在購買不同類別產品時,所選擇的促銷方式有明顯的差別。同一種產品採用不同促銷方式,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是不同的。例如:家居類的產品適合用同類產品優惠組合和團購優惠的促銷;但積點兌換產品或購物抽獎的促銷方式就不適合。這樣的發現可以幫助廠商提高其網路促銷的效果,進而發現消費者的觸動點才能贏得他們更高的點擊率。



網路促銷:促進實體店面銷售?


Q:網路促銷是否僅限於那些在網路上購物的消費者?如果消費者一定需要在實體店面體驗我們的產品後才能做出購買決策,那麼網路促銷對我們來說,它的價值是不是就不大了?

  網路促銷可作為一種資訊傳播的方式,同樣也能促進實體店面的來客率與銷售機會,因為大多數消費者不僅將網路促銷用於網路消費,而是在網路商店和實體店面皆有使用。


  但這是否意味著商家所有的促銷方式,都可複製在網路店面和實體店面呢?答案是否定的。雖然大部分促銷方式,同時適用於網路及實體店面,但某些促銷方式表現出在網路或實體店面適用性的差異。例如,團購優惠更適合網路銷售;而直接打折、促銷優惠券和購物抽獎等形式,則較適合實體店面促銷。

  從產品配適度來看,服飾及配件、3C產品、圖書影像產品和虛擬產品更適合在網路上使用,而美容產品的促銷,網友則多會選擇在實體店面使用。



網路促銷體驗好口碑傳播範圍廣  


易普索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網路促銷參與者,對目前網路上所提供的促銷活動感到很滿意(91%);大約七成的網友表示,未來一定會再次參與網路促銷活動,而台灣網友表示一定會繼續參加的比例為66%。

Q:口碑行銷/病毒式傳播這些名詞看起來很不錯,但似乎總是可望不可及,我們以往在實體店面中實行過很棒的促銷活動,也花了很多錢請公關公司造勢,但好像總是形成不了所謂的口碑效應,網路促銷在這方面能有所作為嗎? 都說網際網路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網路促銷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現象?

  易普索這次網路促銷的調查顯示,網路促銷所帶給消費者的好處,會由消費者的口中進一步散佈,平均一個網路促銷的參與者,會將其所收到的促銷資訊傳播給10人左右,如果商家給予消費者的促銷使用經驗佳,就能夠形成良好的客戶口碑效應。然而相對而言,台灣網友願意傳播訊息的對象較少,有55%僅會傳遞給5人以下。


  但廠商不能掉以輕心的是,任何負面的感受與評價,也都有可能讓商家苦心經營的品牌瞬間掉入地獄,無疑是一場災難。

  從易普索的調查中,清楚看到消費者在不同類型網站中,獲得網路促銷資訊,參加網路促銷活動的形式也十分多樣。同時,消費者參加網路促銷活動的過程若有良好的經驗,則正向傳播力強,形成網路促銷快速發展的局面。對於商家而言,根據自身的產品特性,選擇適合的促銷方式,掌握消費者的需求與偏好,並透過網路與實體商店購買通路的相互呼應,降低消費者的購買障礙,實現提昇銷售總額的目標。


男人老了╱劉墉

「男人老了,以前辦公室裡的仇人都變成了朋友。」
一位老太太最近忿忿地說:「可是啊,男人老了,以前臥室裡的愛人,都變成了仇人。」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沒有了利害關係。」

老太太說:「以前在辦公室為了升遷,一個鬥一個,誰也不讓誰,所以一堆仇人。現在全退休了,寂寞得要死,碰上老同事,高興還來不及呢。不上班了,沒什麼好爭了,當然仇人都成了朋友。」
「有道理。」我笑笑,問她:「可是愛人又怎會成為仇人呢?」

「也因為沒了利害關係。」
老太太頓了一下,拉長了臉說:「以前他對我不好,我就不陪他睡覺。可是現在他不行了,不陪睡覺,正好,你陪他,他還覺得討厭呢!現在不上班了整天在家閒著,不是挑這個,就是挑那個,我不聽他的,當然成了仇人。」

這老太太的道理,乍聽是氣話,細細想還真有道理,由「男女相悅」到「夫妻相守」,這「悅」與「守」就是不一樣。「悅」是情、是心,比較抽象;「守」則是守這個家、守這群子女,多少比較具體、較現實。

主持人問一位海員的妻子:「你丈夫出海,一去就半年三個月的,妳怕不怕?」
「以前怕!但是現在不怕了。」女人說。
「為什麼?」
「因為我叫他保了一個高額的險,他出了什事,家都還能維持。」
女人笑得很奇怪:「從那以後,他走他的,我就一點都不緊張了。」
這訪問距今總有七、八年,可是我總還想起,總浮現那女人的笑。
因為當時我聽了嚇一跳,心想原來女生那麼現實。

那時候我還在紐約教書,我的繪畫班上有個從初級一路學上來,已經跟了我三、四年的老學生。她不開車,每次上課都自己坐巴士來,再由她先生接回去。

她的先生我見過,是個180公分高的警察,加上是義大利裔,十足大男人主義,每次看到我都露出「你耗了我老婆不少時間」的眼神。我那學生也真像是欠了丈夫的,每次一下課,就算畫到一半,也會飛快地收拾東西,撂下一句「我老公來了」,就衝出門去。

可是,有一天,下課時間到了,她卻繼續畫。
「妳老公來了,快走吧?」我催她。
「來了又怎麼樣?」她居然用眼角瞟瞟門外:「讓他等!」
我猜他們兩口子一定吵架了,沒再催。
後來發現她每堂課都要丈夫等,才知道,原來她丈夫退休了。
「他退休了,急什麼急!」
這義大利女人有一天拉著嗓門說:「回家也是閒著,坐在外面等我也是應該的,怎不想想我已經等了他幾十年?現總可以換換了吧!」
這學生的話也留在我心中十幾年了,我常想:「天啊!可別退休,退休就會被老婆欺侮了。」
談到被欺侮,又讓我想起那位「老太太」說過的話。

「以前啊!我老頭子欺負我,我只有忍著。孩子還小,我能走嗎?當時我要死要活,非嫁給他不可,跑回娘家,我有臉嗎?而且錢是他賺的,他都抓在手上,我又拿什麼活?」

突然換個臉色,也換個口氣:「可現在不同了,他欺負我,我就住到女兒家去,這家住住,那家住住,誰敢不收留我?我告訴你,直到我住在我女兒家,發現女婿對我女兒有多體貼、多溫柔,我才發現自己是白過了,讓那老傢伙作威作福了一輩子...。」

我的老同學的『一生一次』書裡說得好他以前在公園裡常看見一對老人,老太太總扶著步覆不穩的丈夫散步,親密的樣子,真令人羨慕。

後來老人死了,當時外面沒人招呼,卻聽見老太太在裡頭給朋友打電話,有說有笑,還說「老傢伙死了,總算自由了,從今可以跟你們參加旅行團,四處玩了。」

夫妻就是這麼妙的組合!

前半輩子,男人拚命賺錢,把薪水袋往桌上一扔,就覺得盡了責,就覺得是犧牲自己的一家之主。

後半輩子,男人多半先凋零,尤其退休之後,更是很快地從「遊民」變成「遊魂」,也從個「良人」變成「涼人」。

人是涼了,從床下半邊開始涼,涼了「那件事」、涼了那顆心,如果再趣味不相投,就連腦也涼了,使得「風情話」也成了「風涼話」。

然後,男人更弱了、被攙著、被扶著、被抱著。

換個角色,女人把「他」餵飽了,帶他看了病、散了步,也就覺得是犧牲自己的一家之主。

年過半百,我常想,夫妻的情可能像是銀行,最好年輕時別「貸情」,而要多「存情」。

到老來才好「提情」。不致遭到白眼。

當然,我也想,其實一家之主換人作,男人作四十年,女人作十年、二十年,男人還是滿划算的,不是嗎?

慢慢的才知道

01.慢慢的才知道,太在乎別人了往往會傷害自己

02.慢慢的才知道,對自己好的人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少,

03.慢慢的才知道,一個人要自己對自己好,因為真正關心你的人很少,有了事他們也不一定會在你身邊。所以要自己照顧自己

04.慢慢的才知道,真心對一個人好不一定有回報,而你忽略的人往往有可能是最重視你的,

05.慢慢的才知道,很多東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多東西只能擁有一次,

06.慢慢的才知道,戀愛不一定是真心的,有可能是利益關係,有可能是攀比心理,

07.慢慢的才知道,不要和別人爭論什麼,因為那是沒有結果的,無論誰對誰錯,

08.慢慢的才知道,很多時候自己遇到不開心事,千萬不要渴望別人同情,大多數人會採取冷漠回敬的。那樣會更讓人家看不起,

09.慢慢的才知道,有很多東西是不屬於你的,你使勁強求會遭天遣的,

10.慢慢的才知道,未必做每件事情都有意義,可是做的每件事情都覺得是一件回憶!

11.慢慢的才知道,人的性格可以差異到如此之大,

12.慢慢的才知道,許多曾經的人會變的讓你認不出,但請留住回憶。

13.慢慢的才知道,從現在開始應該把握每一個你能把握的人,放棄你留不住的人,不要因為想留住個別人而失去一群人。

14.慢慢的才知道,自己一定在乎自己的自尊,但你的自尊在別人眼�根本不算什麼,

15.慢慢的才知道,不要心情不好的時候對周圍人發脾氣,渴望他們諒解你,人家不是你的父母,現在你可以明白父母對自己多麼重要,

16.慢慢的才知道,即便有人對情感看的無所謂,你一定要堅信,人之間的感情,有可能會令所有東西都無法超越的,但記住,只是有可能,

17.慢慢的才知道,原來現實如此的無奈。

18.慢慢的才知道,會遇到許多自己看不慣的人或事,但那與你無關,別人愛咋整隨他便,別生不該生的氣,不值,

19.慢慢的才知道,聰明的人看得懂,精明的人看得准,高明的人看得遠。

20.慢慢的才知道,兩個天天在一起的人不一定是朋友,有可能什麼都不是,

21.慢慢的才知道,會遇到很多誘惑,無論別人怎麼樣,你是你,你有你的原則和底限,

22.慢慢的才知道,會有人很討厭你或者和你過不去,但是他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我們要大度,不和小人計較,但前提是你正確,

23.慢慢的才知道,很多人無法理解男女之間的朋友關係,在一起就一定是戀人,不是戀人就一定不能在一起,

24.慢慢的才知道,學習要刻苦,因為憑聰明就能應付考試科目的人是鳳毛翎角,

25.慢慢的才知道,原來時間一空閒下來是那麼無聊,絲毫沒有中學的充實的感覺,

26.慢慢的才知道,手機是別人有事找你的時候用的,並不是為了交流感情的

27.慢慢的才知道,可以不把所有人當朋友,但千萬不能把一個人當敵人,至少可以當同學,

28.慢慢的才知道,玩你能玩的起的,玩不起的千萬別玩,不然會輸了什麼都沒有的,

29.慢慢的才知道,快樂常常來自回憶,而痛苦常常來自于回憶與現實的差距,

30.慢慢的才知道,那些嘻哈打鬧只是消遣而已,而過往的抽煙打架更是無知.

31.慢慢的才知道,有很多人的想法與做法你無法理解,或是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千萬別在那揣摩或者瞎猜,那樣會讓自己累,既然人家要保持神秘感那就讓人家保持去啊,自己又不是占卜師,

32.慢慢的才知道,不要把自己想的有多高,沒有絕對性的勝利,也沒有絕對性的失敗

33.慢慢的才知道,生活是有很多不公平的,你一定要正視,相信實力和群眾的眼睛,

34.慢慢的才知道,兄弟情義有時候未必是想像的那麼美好,只有自己真心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別人的真心對待.

35.慢慢的才知道,有的人不斷的算計,到頭還來是會輸的很慘,所以應當保持一個平和的心!

36.慢慢的才知道,有的事情不是自己所願意的,但是有的事情必須得去完成,那也是對自己的一段特訓.

37,慢慢的才知道,原來兩個人在一起或真或假,相處的時間還是佔據著重要成份.

38.慢慢的才知道,現實根想法的差距,必須要隨機應變,跟上生活的步伐!

39.慢慢的才知道,自己也在慢慢長大,不在是小孩子了,適應著每一件事的成長.

40.慢慢的才知道,不要把自己想的有多高,沒有絕對性的勝利,也沒有絕對性的失敗.

41慢慢的才知道,給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真正意義,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朋友,凡事不要做的太絕,事情的結局都是用嘴巴說出來的.

42.慢慢的才知道,不管玩的多好的朋友都有可能失去,但是我們還是要樂觀面對,若是真的把他(她)當作自己的朋友就應該為他(她)祝福.遙望!只是做自己所做的.

43.慢慢的才知道,自己在慢慢接受社會了,所以也要慢慢學會適應.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C 形人生,處處是起點

上班族新生活運動 GapYear 休耕

過去,我們習慣悶著頭往前衝,即使遲疑,也不敢在既定的軌道上逗留,但不肯停的後果,往往是比走的慢,但走對路的人落後更多。當前,台灣流行起休耕運動,在平均壽命76歲、世界愈來愈平的社會裡,要打破直線習慣,要開始過循環人生。

GapYear,西方早重視
過去,亞洲人的習慣是悶著頭往前衝,即使遲疑,也不敢在既定的軌道上逗留。但不肯停的後果,往往是比走的慢,但走對路的人,要落後更多……

沒有休耕,土地裡的養分來不及復原,農作物的年收成就會一直衰減,務農20餘年,荷鋤茗園園主何發吉說「休耕一年後,再復耕,農作物的收成甚至可以達到前一年的一倍」。事實上,台灣最近興起的「休耕」浪潮,在北歐,卻早已是大學生的必經歷程。

(北歐學生必修課)休息1年看世界

「北歐不少大學的學制中,有一年的休息年,為的就是要讓學生停下來,思考自己的方向,或是出去看看世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陳德華指出,讓學生休息一年,最終目的是要增強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這空檔的一年,英文名稱就叫做:GapYear。「Gap就是一條溝。大學畢業找不到方向,可以是一條溝;找不到工作的熱情所在,也是一條溝,」

知名旅遊作家褚士瑩認為,人生並不只是一條直線,而是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換階段,都常常會出現一條「溝」。過去,「亞洲人就算看到了生命的『溝』,也不敢停下來,因為害怕落後大多數人。而西方人習慣對自己誠實,看到『溝』就跳進去思索,直到清楚明白,才跳出來,繼續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褚士瑩認為跑得快的亞洲人,常常跑錯人生方向,又不敢回頭或修正,到頭來不一定比西方人快,最後甚至落得一個「事倍功半」的人生。


(美國教授停看聽)重讀大一瞭解學生

美國一位大學教授納珊(RebekahNathan),教了15年書後,卻發覺自己愈來愈不懂得現在的學生在想什麼,為何喜愛蹺課勝過上課。

被這個問題困惑的她,2002年時竟然重新申請進入大學就讀,要藉由再次成為大一新鮮人的方式,明瞭現今學生到底想些什麼。而在那一年中,納珊教授也體驗了一個她的學生從來不跟她分享的角度與世界。

她的著作《當教授變成學生》(MyFreshmanYear)中,納珊教授談及,她過往總是排出許多空檔時間,讓學生可以找她聊聊學業或是人生方向,然而,她卻發現近幾年來的學生,根本不會想找她懇談。

再度體驗新鮮人生活後,納珊教授才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必須學習的科目愈來愈多,加上網路資訊的發達,很多學生不再有時間,去當面請教教授,而是把網路當成了教授,做最有效的時間投資。


事實上,特立獨行的不止納珊教授一人,據行銷市調公司Mintel在2005年發佈的報告,英國每年約有20萬到30萬成年人,會透過轉換工作或申請留職停薪,展開「GapYear」。

圓形人生,處處是起點
為什麼過去寧願跑錯方向,也不太敢停下來的台灣人,愈來愈大膽實驗休耕?隨著世界愈來愈平,人們為什麼開始要過圓形人生?

暢銷書《C型人生》指出,在全球化與長壽的趨勢引導下,過去從一而終,像一條單直線邁向衰老、死亡的人生概念,已經受到挑戰。

「從前的世界是圓的,人生是一條不能回頭的直線;現在世界是平的,人生卻變成圓的,」一位台北上班族體會很深,過去觀念是讀書畢業,工作到老,然後等著退休的直線人生;但現在的潮流是,學習、工作、休息、退休不斷循環的圓型人生。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轉變?

平均年齡76,台灣上班族必須退而不休
原因之一是現代人愈來愈長壽,以及社會人口結構愈來愈老化,讓退休的概念也跟著退休了。

100年前,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7歲,今天已經逼近80歲;而台灣人口平均壽命也已延長到76歲。隨著醫學進步,人類壽命還將延長到90歲、100歲。去年以95歲高齡過世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就在著作《下一個社會》中明白點出,未來的人只要體力許可,必須工作到75歲,甚至更久。

密切注意趨勢變遷的工研院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主任杜紫宸就指出,以美國為例,愈來愈多機構願意接受高齡就業,55歲以上的就業人口,從1995年起上升了22%,代表許多工作者必須不斷的工作、學習、再回到工作,「才能養活自己晚年。」


全球企業競爭激烈,人們尋求紓壓

全球化的競爭激烈,也促使人生變成圓的。企業生存愈來愈困難,讓愈來愈多工作者必須超時工作、甚至全球飛來飛去的旅行開會。因為工作愈來愈辛苦,拚命後想去休息的人,也就愈來愈多。


51歲的中國通運公司董事長王調軍,今年8月初卸下工商建言會祕書長職位後,狠狠地放自己一個月的長假,以調整身心為首要——就是要恢復健康。

過去他沒有體會這麼深。

去年,父親去世;八個月前,身體出現狀況,身心困頓,妻子要求分手,以離婚收場。後來朋友介紹他到妙禪師父處學打坐,終於讓他身心安頓。只要人在台北,他一週就去精舍打坐三天。「出社會後,我的工作就沒斷過,」太過重視成就,讓他疏忽家人。


「實在太累了,要給自己放個假。」王調軍現在也常到台北市大直劍南路附近的幾座郊山爬山。

職場要求第二專長,工作者回流學校 
但是休耕養傷,並不是退縮不再出場,相反地,是痛定思痛。

「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別人。」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就認為,偶爾休耕也很不錯。他擁有美國都市計畫碩士,當過台北市交通局長、交通部政務次長,五年前在交通部任內,與當時部長葉菊蘭不合,一怒辭職。整整兩年,他什麼事也不做,只過著他騎單車的自在生活。


「只要沈得住氣,別人會看到你,會再給你機會;現代人步調太快,慢一點其實是好事0」賀陳旦說話不疾不徐、氣定神閒。

漫漫職場,一招走天涯的時代不再,許多工作者都必須培養第二、第三專長,上班族必須隨時隨地重新當學生,也是現代人生變圓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年28歲的廖胤翔,今年3月離開負責神達電腦法人關係的專案經理職務後,利用近半年的時間學瑜珈,現已考取瑜珈師資證照。雖然瑜珈老師不會是她的下一份工作,但卻將是她另一個新的人生循環起點。休耕中的廖胤翔,學了日文、嘻哈舞蹈。已有四年半職場歷練,廖胤翔笑著說,重回職場後,恐怕得時時與金融數字為伍、天天加班,因此要為自己多培養一些興趣,在未來的人生中回饋自己。

美國人的花樣又來了---陳文茜

美國人的"花樣"又來了(陳文茜)

我人生前50年,短短的50年裡,已聽到2次全球經濟中心由西半球向東移的大趨勢論調。

2次事隔25年,2次發聲皆來自美國。

第一次差不多於1985年時達到高峰期,當時《Japanas No.1》的書籍剛出版,撰寫書籍者為一位哈佛大學教授。

美國各大報紙紛紛發表社論,有的充滿畏懼,有的充滿憤怒。

也就在那一年日本為了平衡對美貿易順差,壓力下簽署「廣場協議」。

之後美歐聯手拉抬日圓,漲幅近三分之一,吃掉了日本大半外匯,日本正式進入泡沫經濟時代,也終結戰後最大繁榮期。

現在事後看來,日本人真是癡傻!

1988年還高興地抱著現金買下洛克斐勒大廈,甚至打主意入主紐約地標「World Trade Center」。

「歐元之父」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孟代爾去年9月接受香港鳳凰衛視專訪,明白點出當年「日本人做了愚蠢的決定」。

日本從此經濟消失20年。前10年泡沫經濟留下壞帳,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Japan No.1」正式結束神話。後10年經濟停滯,只靠出口微成長。

現在美國人又來了!

金融海嘯剛發生時,向全球賣出有毒金融產品的美國人曾短暫懺悔一下,但也就那麼一下。

一年後美國人又大聲了,而且聲調、語氣、論述都複製1985年的版本。

這一次他們的對象,是中國。

第一部曲,宣告並預言「中國即將統治世界」。

第二部曲,高唱人民幣嚴重低估,130名國會議員聯名指控中國操縱匯率。

第三部曲,美元不聲不響地與其他國家貨幣競貶。

由於美元仍居全球不可替代的國際貨幣地位。

美元貶值等於美國人將他們的債務丟給包括中國、台灣等持有龐大美元資產的國家分攤。

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有一批學者積極研究日本消失的10年,很怕美國重蹈日本之路。

這些美國學者當然不會有足夠的客觀性,願意把時間再往前推10年,看著勤奮的日本人是如何走上這條不歸路。

美國沒料到中國這次變精明,他們也正研究日本消失的10年。

北京請益西方孟代爾、史迪格里茲等經濟大師當國師。

這一次中國官方早已吃了秤砣鐵了心,人民幣絕不上當,不會重蹈「廣場協議」陷阱。

中國不向美國帶頭的國際壓力屈服,人民幣不會大幅升值,讓中國經濟從此也走上日本的不歸路。

中國謹慎不當傻子

日本人隔海看著這場主角換人但戲碼熟悉的人民幣大會戰,感慨恐怕很深。

日本民間是全球購買最多雷曼債券的受害國,事後他們沒有從美國得到一絲補償。

日本唯一賴以出口稱霸全球的TOYOTA汽車,又因煞車出包在美國不斷被放大至政治層次。

美國國會史上第一次出現一位外國CEO,至國會被質詢羞辱。

世界上有沒有一個國家有權請雷曼CEO或馬多夫,至該國接受國會質詢或批評?

日本人最親美也受害最深,但他們沒有一絲絲權力表達憤怒。

中國小心謹慎地看待後金融海嘯的時代,最壞的已過去,因此全球一致行動的時代已結束。

從此是各國角力的開始。

中美不可能全面鬧翻,但也不可能為了換取對美貿易,中國再誤上賊船。

從去年開始,中國官方幾乎駁回多數國企對美併購案,中國不想當個傻子,投資美國,再被當地工會套牢。

一位了解中國核心政策的朋友告訴我,中國官方領導人的原語談話,「連自己多少斤兩都搞不清楚!被騙光了,還以為自己是贏家!」

按照最新2010年新數據,西方至今仍佔全球經濟總額2/3。談亞洲崛起,不如正確地說亞洲只分了一杯羹。

至於所謂「中國統治世界」,別跟著美國瞎鬧了!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人情.世故 (林夕)

人情世故與千古罪人

  如果有人背後說你這個人很世故,或是很懂人情世故,你會覺得他是在褒你還是貶你?

  如果你是個不通人情世故的人,才有機會覺得有人在誇你對人性人情人心世事世態世務一一看通透吧?也只有不通人情世故的人,才會在你面前而不在背裡說你這個人世故。

  查辭典,人情世故解釋一:為人處世的道理和經驗,解釋二:為懂人懂事;詞性更列明是褒義詞。是世情世風世道轉了嗎?一說到處世的道理,就好像是一門媚俗的心術,污染了易逝的天真爛漫。

  說某人世故得很,一副面面俱圓,老謀深算的臉即時活靈活現。不然,也會覺得此人是個悶蛋,口吐蓮花,卻也如老糠擠不出一滴油,一句痛快話都說不出口。總之,此人非奸即悶。

  在語言越用越激,詞義越解越窄的世風下,任何稟性,非黑即白,非誇即損;世故,再進一步就是輕於妥協,昧於原則,差點兒又成另一個千古罪人。

   就當我天真爛漫,我認為最懂人情世故的一個朋友,內方而外圓,最會搞氣氛逗人開心,在一桌人鴉雀無聲中樂於出頭,打破悶局,讓每個人開懷鬆綁。另一不通 人情世故的人辦1,則擅於唐突,認識不多久,劈頭就問年收入多少,到得登堂入室,則如入無人之境,對別人的口味指指點點,在天真未鑿與自我中心之間,留下 一個問號,或感嘆號。

  由韓國人發現的公主病患者,罪狀之一,正是不通人情世故。其典型病癥為毫無金錢觀念,天經地義想當然刷男友的卡,不知謀生之難。

  可見世故不世故,都有可能犯眾憎。容納了太多人情世故的心,即把城府挖深,被人說有城府,也不是好事。不夠通達的人,即便不是假率真之名,肆無忌憚踐踏他人,也的確滿身芒刺讓人難以消受。

  說到最後,還是一個「很」字出事,「很世故」有事,很有點老狐狸味,「也」懂一點人情世故,就沒事,也不會變成有病遭人嘲笑的無冕公主與王子。

  再說到最後的最後,即是逃不出中庸中道,這才是最悶蛋的事。圓人缺乏稜角,直人方人又因有角而刺人,我們褒獎有個性的人,但太有個性又不容於人,最後,人際網能容而無過犯的,都好像難逃中庸,中庸拿捏不好,便成平庸。

  這真教我們難做人,但同樣道理,不會做人與會做人,都好像不值得稱譽,很會做人,更等同上述,很易變千古罪人。

破落的大觀園與失落的人間世

  這本書正如在序言所說,只想用文字繪畫出一幅名為《人間世》的水墨畫,只是瀏覽人世風情後的筆記,與之做人之道不同也不相為謀。

  取名《人情.世故》之後,編輯有點保留。我知道她怕的是什麼。

  怕讀者誤會這是仿鬼谷子的偽作、黑心版的厚黑學當代篇、孫子兵法的處世版。

  怕「人情世故」這四個字,怕得像妖邪來襲,一如賈寶玉看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是文章」的對聯,即驚呼:「快出去快出去。」

  於是,我也高呼「大一點大一點」,在「人情」與「世故」之間那一點,最好再大一點。有了那一點分隔,書名看起來就不太像鼓吹滑頭主義了吧。

  更可怕的是,正因懂一點人情世故,我才發覺,飽閱人心,飽嚐人情,飽吸人煙,飽見世面,飽乘世風,一個消化不良,還是會回到原點,人情世故即再度連體,把所見的「道」煉成「術」。
那大大的黑點,還是白點一場。

  只恨我們離莊子的人間世遠甚,全是人情關係網中的人質,猶幸於破落的大觀園中,我們做不成「質本潔來還潔去」的林黛玉,也不必視「水晶心肝玻璃人」的王熙鳳為楷模;不敢效嵇康之疏狂而成死囚,也無須如文天祥所云:「委曲於人情世故之內。」

  從此書看不到半點人情世故或掩卷即滿肚密圈者,請勿退貨,四百年前《菜根譚》作者洪應明有言在先:「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

林夕

  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修翻譯。

  曾任港大中文系助教、《快報》編輯、
  亞洲電視節目部創作主任∕副經理、音樂工廠創作總監∕總經理、
  商業電台廣告創作及製作部主管∕商業電台創作顧問∕商業電台顧問。現全職寫字。

  2009年1月18日於2008年度《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上獲得香港樂壇最高的終身榮譽大獎「金針獎」。

二十四年前,當港大中文系助教梁偉文無意中將“夢”字拆解成“林夕”時,那支將寫出3000首歌詞的鉛筆還沒有被削開。誰會料到,這名當年會考9A 的係狀元,這位標準的慘綠青年,日後會集著名詞人、港大文學碩士、雜誌編輯、電臺製作人、房地產投資者等等身份于一身,成為港島文化的道標,華語流行樂壇 的基石。

  對某些人來說,林夕是福星。一首《K歌之王》成就了陳奕迅,一顆《紅豆》奠定了王菲,一曲《春光乍泄》為黃耀明復出護航。而對更多人來說,林夕是教材。我們在“如果你知我苦衷,何以沒有一點感動”中學習苦戀,又在“我們都是這樣失戀”中學習放手。

  心有林夕,但林夕百態。這位將自己隱匿在旋律背後、字句之間的現代詞人,這位身患七年焦慮症,卻寫出一本“教人快樂”書的絕世怨男,這位從文 20年、創作近3千首歌詞、獲過99個獎項的勞模,揉揉惺忪睡眼,悠然吞吐著白色雲煙。黑框眼鏡、佛珠、運動褲、拖鞋,眼前的林夕包裹著亞熱帶的散淡與疲 倦,在北京下午一點的暖陽中,與我們分享快樂科學。

  如果快樂是一種世界觀,那化解就是它的方法論。採訪中林夕反復玩味著一句挂在公司�的話:“Dance like nobody’s watching ,Work like you don’t need the money,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也許我們無法做到慢舞如若無人之境,但“Like”,就是那把自我化解的鑰匙。

一論快樂——什麼都沒損失才快樂

  一切故事都要從林夕的新書《原來你非不快樂》講起。也許因為經常不快樂,林夕才寫出一本關於快樂的書。這本書並不像 “心靈雞湯”,而是“簡單的治標方法和治本態度”。林夕說:“因為我痛過,所以我知道。不如先讓我揭開不快樂的面貌,你來選擇做準備。連《本草綱目》都有 九千種藥方,所以這味藥靈不靈驗,要看個人體質。”

  問到林夕“什麼是快樂”這個最簡單卻又最複雜的問題時,林夕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我曾經在2006年左右炒過房,雖然賺了一點錢,但現在想起來 太不值得,本來可以像魯迅所講的‘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所以其實是在浪費我的青春和時間。快樂的第一步不是在過程�擁有什麼,而是不會擁有 太多東西。你要準備隨時可以什麼都沒有,再也沒有損失,才是最快樂的境界。”

二論逍遙——何處是旅途?隨處是旅途

  林夕說他寫過最悲涼的詞是“原來我非不快樂”。“我是快樂的,只是只有我一個人沒發現,浪費了太多,這種孤獨感很無辜。”

  這句歌詞出自楊千女華、黃耀明都演繹過的《再見二丁目》——“原來我非不快樂,只我一人未發覺,如能忘掉渴望,歲月長衣裳薄”。林夕說這首歌是 他去東京的一段往事。“我們總是認為最快樂的旅遊是和愛人在一起,可這也是很危險的旅程,兩個人常常會發生問題,我最悲慘的命運就發生在東京。”

  兩個人的戀愛之旅在林夕看來不過是“兩個人一起在地球上漫步,在這個世界到此一遊”而已。而最逍遙的旅遊,是沒有旅行團的安排,自己隨性走進博物館。因為“如果一定要看一幅名畫,找不到就會失望。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隨便看,看悶了就轉彎,這樣才逍遙。”

  因為愛逍遙,林夕說他不怕迷途。“拿我自己舉例,在初中時已把寫歌詞視為生命,亦在一些頒獎禮上說過很肉麻的話,比如歌詞就是我的愛人、我的生 命。甚至更大膽地說歌詞排第一,健康排第二,結果我有點後悔。我曾經給陳奕迅寫過一首詞‘我怕誰失望,我為誰而忙’,這些問題我們平常很少問自己。我最初 像陳奕迅一樣,他愛唱歌,我愛寫詞,只是貪玩這個遊戲,最後卻變成負擔。如果一個事業、一段感情太有規劃,就好像跟旅行團安排好一樣,會失去迷途的膽量。 迷途無所謂啊,飄到哪是哪,這才夠膽。”

三論焦慮——把負面的東西變成遊戲把玩

  林夕在焦慮症的陪伴下已度過七年。最早他聽到電話鈴響,整個人會發抖,整夜整夜失眠。在香港公開承認焦慮症,林夕不是沒有猶豫過,怕社會偏見, 更怕被人認為再也寫不出詞。後來林夕在心理醫生的開導下願意公開病情,因為他想做一個對香港社會有用的姿態。“香港的焦慮問題存在很多年了。很多人以為焦 慮症是多愁善感,不對,其實是頭腦分泌出了問題。”

  七年來林夕每天都在學習和焦慮症相處。整天肌肉緊繃,心率會忽然不準,全身每個關節都會無緣無故疼痛。但對於這位“七年之友”,林夕也有辦法款 待。“有一次焦慮又發,第二天還有很重要的會要開,我對著電腦螢幕心跳加速,躺在沙發上看了九個小時的滾動新聞。但我還是很理性的人,到了深夜一點,我決 心忘記所有疼痛,對自己說‘一點都不痛,都和我無關’,和自己玩心理遊戲,整個人靜下來,用兩小時寫完歌詞,卻花了9小時逃避。後來那首詞給容祖兒唱,名 叫《怯》,其實根本就是我面對電腦的怯。”

  這個方法雖然阿Q,但當痛苦與人共生時,適當“忽悠”自己也是一味解藥。林夕自比是牛的胃,把這些痛苦體驗反復咀嚼。“既然我患上了焦慮症,也不要浪費,轉化為營養。把負面的東西變成遊戲來玩。”

四論化解——沉重的石頭也能化為塵埃

  很多人說林夕的詞沒有90年代精彩犀利,隨著最佳聲音王菲的謝幕,林夕更像痛失右臂。雖不至於失語,但金曲出現率較之曾經確是降低頗多。林夕卻 說他一直都在這裡,只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新時代有了新的主旋律。面對這個抗壓性能越來越小的社會,他更關注普遍的社會問題。“得到的越看越化,幸運光景都 只是借機……其實壓力真可以比天更高,心松點也好”,這是林夕借陳奕迅之口唱出的《一切還好》。

可是,現在一切還好嗎?

  “現在不太好,香港每年自殺而亡的就有1000多人,平均每3天死一個……這麼說可能比較涼薄,但事實讓我們反思。我的書�也寫過一個小故事, 有個好朋友,是製作人,一天夜�他打電話來指責我,說你這首詞怎麼填的?完全是行貨,沒有用心。但實際狀況是他唱小樣的時候走了半度的音,所以跟我的字沒 對上。後來他在電話�大哭,說壓力大,想寫出一首金曲太難。我的方法不是忍,因為我不需要討好任何人。我是在他氣最盛的時候,將沉重的石頭化為塵埃。”

  林夕說他最受不了的人生哲學就是“忍”——“雖然很多成功人士背後都有一個巨大的‘忍’字,但我還是不要了,負擔還不夠嗎?如果要用‘忍’來看 待人生的各種機遇,把不好的東西放在心�,也許會有收成,但代價很高昂。為了一個未知的將來,犧牲所有現在的快樂,方法太笨了。對於壓力,要化解,不要堆 積。把自己放得小一點,有大浪打過來,先崩盤的是圍�,而不會損害一粒沙。所以我最佩服的武功是太極,以柔治剛。”

林夕語錄

  愛情:我可以天真地、愚蠢地、純粹地享受愛情給我帶來的起起落落,可現在沒辦法——我對愛情享受的能力已經因為我寫過太多歌詞受到影響,沒有了冒險的樂趣。

  理念:支撐我的理念,以前是如果歌詞寫得不好的話,我會不惜任何代價寫得更好。而現在支撐我的理念是《道德經》和很多佛經。

  K歌:我去KTV唱歌是炫耀自己的歌詞,而不是去發泄感情。

  才華:每一天我都覺得自己江郎才盡。

  作詞:我現在寫詞寫得很簡單,喜歡返璞歸真。我要表達的意義是暗藏在歌�的,差不多相當於一個寓言。

  2008:2008年只能用一個漢字來形容——“絕”。2008年發生了很多大事,如年初的雪災、地震、經濟危機,以及娛樂圈的“艷照門”,以及年底周慧敏和倪震的分分合合。這些事有的讓我揪心,有的讓我思考道德的界限在哪?

  新年:2009年是最大的難關,我們千萬別笑得太早。

http://big5.ce.cn/life/rwsx/gxkj/200901/09/t20090109_17910947_1.shtml


購買本書:

人情.世故

 

人情.事故 內文:

 

求籤不如求道


韓國高僧法頂法師,長年在深山離群索居,對此,他說過:「離開眾生的原因,並非為了與他們斷絕關係,而是為了要找出對他們來說最好的道路。」
比起往車公廟、黃大仙求籤,善信是向古人古事求未知的事;因為與運程有關,所以有上中下籤之分。而禪師則代表眾人向一花一木大自然之「道」求出路,故求得的盡皆好籤。

善 信求籤,求自身求家宅求姻緣求事業,不外乎因為惶惑煩惱、慾求未滿甚至隨俗好奇,要從古人的事經今人之口,解釋現狀預測未來。問題是知道了家居關係中有 「家鬼」又如何?故又要求在迷津中得到指點。不想說這是迷信,只能說,這是懶;對自身的處境懶於思索,所以才會對未解的難題拙於解套。

兩 個人關係出了問題,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下狀況,肯深入核心問題思考,自然得出未來的路線圖,迷津本來可以自渡。如果自己的問題,需要假宗教之名提供答 案,那麼放著那麼多的宗教經典嘉言,何不實實在在從中用心求索?當中有三千大世界煩惱的鑰匙,拾得一支,不單能為一時的迷陣打開一扇窗,那些更是百合匙, 一支在手,往後的門都能打開。

法頂法師三言兩語為人開悟後,常常說:「夠了,就向外面的樹學習吧。」能從一花看出一世界,拿到那支門匙, 的確要用心去體會。求籤也要講究「心誠則靈」才見效,倘若拿這個誠心,去體驗法頂所說的「荷葉只承受自己能承受的重量,超過了,就將之清空」,所得的,是 否等於對姻緣求得一段更大更遠更深的籤文?而且,不只於一段姻緣,肯用心的話,也不只於姻緣,也包含了一切因緣。心藥在前,還不肯用心的話,就求籤去吧。

 

 

最安全的地方才是最危險處


古龍名言:「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助理曾用心良苦,跟我玩一個遊戲,把每 天定量的安眠藥恩賜之後,將存貨每天收藏在不同的隱密處。有天他告了病假,我得不到配給,恐慌得如世界末日,打了很久電話,終於找著他,他居然說:「你現 在是坐在電腦桌嗎?那回頭看一下吧。」果然,就有一排拆掉招紙的藥放在背後的書架上,夾在常看的一堆書脊中,只要能平心靜氣當觀光一樣搜索景點,一定看得 見。這倒好哇,「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浪漫,雖則終身不遇,這「回頭是岸」的經驗,終究是親身體會了。

最安全的地方,莫過 於保險箱吧。不過,旅遊時把貴重的東西放在那永遠躲在櫃門內的保險箱,卻是最危險的行為。曾在杭州買了一對雞血石,回酒店把玩一番後,立在桌子上太搶眼 了;與其說怕引人犯罪,倒不如說是對酒店的房務員投不信任票,於是鎖在保險箱裡面。存放的時候還跟朋友說,退房的時候要謹記拿出來,因為過去曾經在收拾行 李的時候,忘了還有最重要的東西在保險箱裡,那是最兇險的地方。

錯誤總是簡單地重複,最後那雞血石還是遺漏在最安全,也因此最隱閉處。回港後遍尋行李不獲,才想起古龍的話,不過,是逆向的說法,一定還留在杭州的保險箱裡。追不追回來已無關痛癢,重複同一個錯誤才夠耐人尋味。

多 少最有價值最高價錢的東西,老照片、舊情人的筆跡、首飾,都是因為太珍重,而放在自認為最安全的地方;安全不顯眼到不只等閒人看不到,連自己都因為不在視 線範圍內,拿出來欣賞回味的機會也大大減少。怕亂放會亂丟,於是收得好好的;最危險之處,就在於包圍自己的是失掉也不可惜的東西,最珍重的反而偶爾才探看 一下,這筆數,不划算。放在顯眼處,日夜讓眼球享受,可能最先給賊人入屋時取去;但放得太安全,讓那些好東西埋在暗處錦衣夜行,一年兩年才忽然想起來看一 看,跟消失了又有何分別?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


早前提到「無所癡無有所成」的論調。是的,這只是一個論調,因為癡的對象與臨界點,決定了有成或有失。「癡」與「成」之間,想到明代文人袁宏道說過更偏癡得可愛的話:「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人,皆無癖之人耳。」

「一 日不讀書,即覺語言無味」比較容易理解接受,無癖好之人,會不會落得面目可憎?那各人有各人的法眼心眼。我只覺得,別說成癖那麼嚴重,只要是無特殊愛好的 人,對什麼都不大了了,對大世界小宇宙都失去了好奇心,與之談話,對什麼課題都提不起個勁兒,豈止無味到淡出鳥來,連天都聊不下去。真能做到無癡無貪無求 無欲,倒是個得道高人,與之一席話求之不得;最怕是半天吊,天文地理琴棋書畫文物古玩政經大事十萬個為什麼都勾不出半點興味,那談談股票也罷。不,這些我 沒興趣,講講風花雪月戀愛經也罷;這個,這個,沒什麼,不就是成家立室,聽「亞洲股神」李兆基話,等事業有成才好講這個。無癡無愚,有志卻又無智到這樣, 語言無味更無趣,面目不可憎卻模糊不可辨。

另一個來自明朝的古人張岱,要求似更偏頗:「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細細檢閱一下自 己的知交,又確實在不同範疇有起碼程度的癖好。或對金庸武俠世界十讀二十讀,要斷代跨書分出誰是武功第一,或打電玩打到把薪水都貢獻給脊醫而不言悔,或對 經營生意樂此不疲,屢賺屢虧亦屢戰,且不斷轉換戰場,最多見的就是單戀暗戀狂戀成癖不能自拔,失了又得得又怕失。

這種種狂迷的狂行,實非冷靜到接近冷漠的人甘心做到的;沒有深情,誰捨得過分偏食及集中投資流金歲月於一個玩意之中?不管這些深情最終有沒有錯付,都做對了一件事,就是令自己成為一個有趣的人,魅力也由此而來。這些三尖八角的人不交,簡直是浪費了人緣天物。

無癖之人,四平八穩,一生恪守中庸之道,做人一如中國傳統建築的學問:講求一個中軸,兩邊平衡;雖不至於不可與交的地步,雖不能就此淪為無情之人,作為老好人,人生導師是可以的;但要交往如蜜,誰會想長期假扮密友而實在做一個學生角色?

 

 

愛的教育


坊間很多愛情專家,很多愛情專書,教人怎樣怎樣:追求的技術、相處的學問、分手的藝術、女人都渴望什麼什麼、男人又最忌什麼什麼。我總是好奇,這些愛情專家自己交出來的愛情業績,是否特別亮麗?

愛情亮不亮麗,定義又在哪裡?愛情高手,是能夠長期保持一段愛情恆溫,還是練就到想愛哪個就手到拿來,還是玩劈腿玩到不落痕跡,雨露均霑每個都愛,還是做到暗戀而不傷身,分手而不傷心,可以愛也可以不愛?

做到無痛分手,是否因為高手們都掌握了自己情緒的竅門,還是只因根本愛得不夠深,可有可無?可有可無,是心已入化境,還是對方只是個愛情路上的裝飾品?

愛情世界有太多不同層次,有時不落文字。如果真要用文字寫成天書的話,再多蓋幾座圖書館都不夠安置。不同年紀會有不同理解,不同經歷有不同體會,不同性格需要不同的答案;那些愛情教育專家,有否想過有教無類但下藥要對症的問題?

我 只知道用法與術去把握愛情,會疲累到不能享受愛情。我只覺得,對象若能有所選擇,就不是純粹的愛情。我只體會過,愛人的時候,最強烈最令我訝異的,就是身 不由己。既然是一場又一場無能為力的工程,沒有時間表與路線圖,看太多愛情天書,會讓我們以為可以生出一對有形之手,用技術去調控煙火的亮度與長度,最後 換來不必要的失望。愛情跟愛有很大而微妙的分別,我寧願相信情場該以自由市場主義去運作,再加一點道德的約制。

先來個自問自答愛情是什麼,才抱著好奇心看看那些愛的法術都在寫什麼吧。所以,我只看過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其他專家之言,都不忍細看。

 

音樂而生


忘了是誰道:「音樂面前人人平等。」

理 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旋律的魔力下,每個人都忘記了自己的身分。隨黑白鍵的喜怒哀樂產生相類的情緒,千千萬萬人再複雜多心,在音樂面前難得有如此單純 地,真正在情緒的境界上實現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狀態——如果是真正懂得在那時刻把自己交給了音樂。我以為音樂是最好的心靈礦場,可以讓人提煉出比物質更 稀有的,無以名之,就叫東西吧。

那東西,可以把悲傷當包袱般隨眼淚而拋到萬有中,可以把喜悅昇華如煙火耀眼。再孤獨的人都可以在無止境變 化的琴聲中,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是有人在燈火闌珊處,依然找得著你,彷彿觀望看透了你而創作,寫下了你那不可說,說不出的心境。而與你有共鳴的人,原來都活 在同一個星球上。假如世界沒有被稱為最抽象的藝術:音樂,任何沉默都變得喧嘩,任何聲音都顯得膚淺。

請家長明白,音樂之所以高貴,不是因 為那三角琴的美感,演奏者穿上燕尾服,十指飛揚時凝聚眾人靈魂及忽爾停頓,寧靜幾秒後全場站立鼓掌帶來的榮耀。音樂的極致價值是忘我,聽眾把心交出來,連 安魂曲都變成享受。演奏者,不能忘我,不能享受,便等如進行一次示範指法能人所不能的奇技。而台上一分鐘,背後可能付出十年地獄式苦練的代價,才讓自己及 感染眾人享受到天堂的境界。音樂,再莊嚴,都不妨帶一個「玩」字;當中有從心而發的愛,不愛不可能碰音樂及為音樂所觸碰。愛不能勉強,不愛的話,就放棄旋 律,用白話反抗吧。除了一曲《黑色星期天》(Gloomy Sunday),我只知道有人為音樂而生,實在不想知道有人再為音樂而死,何苦?


成功得失敗

  

過去收到不少讀者來郵,問我為什麼總是對「上進」潑冷水?

誰斗膽反對上進?上進心是成功達標的裝備,我只是一再二衰三竭力地,嘗試在價值觀幾近一元化,悶蛋到讓人忘記了選擇權的趨勢下,還原成功的原貌。即使是上進,也得樂在其中;那麼最後達不達標,可能已無關痛癢了。

回頭已是百年身之際,曾立志做一個大學校長,到退休之日,是個沒有升遷過的老師,在攀梯遊戲裡是失敗了;但深深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校長的話,上進的過程得到了快樂,誰敢說這不是成功?

還是進入武俠世界理解「上進」吧。一個給對手砍掉了右手的劍客,上進心非凡,刻苦幾十年後終練成絕代左撇劍神,報了斷臂之仇。成功得真失敗,上進得真下等。

大半生人投資在報仇的包袱,為著別人對自己的傷害,傷不但沒有療好,精力心志都為擴大延續傷口帶來的後遺;熾熱的上進心,燒去了正好如水的年華,在最後的歲月裡,除了還右臂一個公道,還有什麼值得稱羨?

非 武林中人,倘若都帶著報殺父仇的心態,要向上向上進步進步,不如退一步想:目標會帶來什麼,目的為的又是什麼?上進只是手段,手段在過程中施展,過程會影 響目標,忘記了最終目的。盲目上進,視力模糊,迷失了大視野,盲到不擇手段。無論擇什麼而固執,縱沒有作奸犯科,終究在去日苦多來日苦短時,發覺對自己最 大的貢獻,就是害苦了自己。
 

 

 

原來我沒資格約定

  

老子道:「輕諾必寡信。」

我自問就是一個輕諾的人。最初是下 星期吃飯,但總不能確定是哪天吃飯,結果總是再往後挪。後來朋友不中計了,要求約定是某天。我也說好,就那天見。可惜,我的時間表堪稱身不由己,有時寫得 快些,有時寫得慢些,有時忽然有江湖救急的要趕,所以昨夜又再度失信。朋友早看出我的寡信,故一般對我約好的時間都半信半疑。當天都會來電,不是提醒,而 是問,今天的約會是不是真的。看,這就是信用破產了。

是我誠意不足嗎?不,誰不想有一頓談笑風生的安樂茶飯,輕易許下的諾言,不過因為我 很想與知己相敘到浮一大白。可是卻真的是不自量力,誤會自己的工作崗位有權設計一週後的飯局時間表,我總不能讓錄音室空著等我,而我卻在餐廳吃壽司。並沒 有輕好友而重事業的意思,但權真的不在我;為了生存,就只能盡忠於養活我的唱片業,否則,哪來條件去吃壽司?

既然我已以失信馳名,為了挽 回朋友對我的信心,表示對他們的牽掛,唯有不輕言約定,把苦衷坦白。可這樣的話,又只能每次都唯唯諾諾,你們不要問我,我肯定屆時有空可行的時候才約你 們,這樣夠慎重了吧?但朋友會視我這種態度是敷衍,終會導致他們自己獨立成局,放下我不理,最後親疏有別。

怪只怪我對讓生活愉快的知己不夠承擔,選擇了生存得更好而不能挺直腰板向監製說不;提出我與朋友有個約會,我不能不斷讓他們失望,讓我的信用破產。

基於此,我是不宜參與任何選舉,在拉票的時候豪言壯語的。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操控潛意識,訓練更厲害的自己!:在家自修的心想事成課,開發你還沒用到的90%

○簡單催眠+自我暗示,改變”現狀”沒這麼難!
  ○潛意識的力量超乎我們想像,但我們能向潛意識許願、指派工作嗎?它是怎麼運作的?
  ○「催眠」是什麼?為什麼有人可以利用催眠加入自我建議,讓自己的潛意識發展力量?
  ○亞馬遜書店讀者一致推薦「真正能照著做的潛意識開發書」,從「徹底放鬆」到「簡單催眠」,閱讀本書不只是讓你更了解潛意識,更可以實地操作,讓你可以在家長期練習使用潛意識的心智。

  根據統計,一般人只用到了10%的潛意識力量,想開發這個你我過去可能都聽聞過有巨大力量,但卻難以探索甚至體驗的自我領域,本書就是你「找到另一個更厲害的自己」的敲門磚。

  本書蒐集了目前關於潛意識有強大力量的許多證據,同時每個章節均附上潛意識引導者的引導用話,讀者可以按著這些部分練習進入與潛意識對話。

  事實上,潛意識並不是什麼神秘的領域,它可以在我們許多日常生活中的角落被發現,同時我們也可以由這些跦絲馬跡中尋找到使用我們這種強大內在心智的方法。例如:

  潛意識能比顯意識更能多工處理及深度記憶:

   假想你想要同時間「拍頭」並「順時針撫摸肚子」。一開始會做不到,但是你很快把其中一項動作送進潛意識以後,就變得很容易。如果你要轉換這兩個動作的功 能,改成摸頭和拍肚子,又會開始覺得困難。不過你可能只需要數秒時間學習其中一項功能,並把這項任務交代給潛意識後,又可以在同一時間內,成功做到兩個動 作。

  潛意識的「想像」有時會比顯意識的實際訓練更來得有效,這一點在現代的運動員訓練中已被採用:

   心理學家曾利用三種不同的方式,讓初學者學習全新的技能,訓練受試者「擲標槍」(這些人過去沒有接觸過這項玩意)。實驗方式是:第一組聽課,了解「擲標 槍的藝術」。第二組則是實際練習擲標槍。第三組則練習使用想像力擲標槍:第三組受試者坐在舒服的椅子上,閱讀讓自己放鬆的步驟,然後試圖在腦海裡,描繪出 將擲標槍射進牛眼的英姿。在每一組練習一段時間後,想像組總是表現得很好,或優於其他兩組。

  人類在童年時植入的潛意識,對未來的表現有深刻的影響:

   幼兒要學習翻身、學習爬行、學習走路、學習拿一杯牛奶,並學習喝牛奶的時候不會濺出來等,這些活動都要透過龐大的程式執行。而這些程式需要趕在「時 窗」(time window)關上前建立。時窗關上後,寫入程式時將會遭遇限制,而如此限制很難被解除。專家表示,嬰兒半數的腦細胞,因為沒有被使用的緣故,在五歲時死 亡。

  「視力視窗」的開放時間,則從出生到兩歲。這項概念已經透過1970年的一項實驗證實:實驗者將剛出生的貓的眼皮縫上,兩週後解開縫線,卻發現小貓已終生失明,因為視力的神經元,已經被挪去發展其他功能。

  「語言時窗」的開放時間,則是從出生到十歲。我們都有注意到,小朋友學習新語言的速度,往往比大人快。人類除非是在年幼時學到新語言,否則終生都會帶著口音。

  除此之外,潛意識的記憶容量驚人(有些事你甚至不知道它記得,像是童年的不愉快而造成對某項事物很抗拒),完成使命的能力也更高(只要你懂得引導它)。

  雖然潛意識的力量這麼強,但我們一般難以使用,因為主管思考和知識的顯意識會使我們壓制潛意識的出現。本書會教你不妨先丟掉「我辦不到、失敗了怎麼辦」的這種顯意識思考,學習讓潛意識在適當引導下,「不知不覺」地為你完成那些自己一直以為很困難的真正心願。

  本書作者是一名退休的太空工程師,九歲時曾被心臟科醫生宣布得了不治之症,但經過潛意識治療後而神奇復原,他從而成為終身的潛意識研究者,本書就是這位學科學的作者獻給一般大眾的最精簡個人化潛意識實作書籍。

本書特色

  本書將可助你輕鬆學會操控潛意識。你將可以真正習得:

  ● 專業的催眠用語,讓你進入潛意識的狀態,並且深度放鬆
  ● 在潛意識中設定心智目標(以「覆寫」的方式揮別讓你不愉快、但你本身不知道的恐懼經驗)
  ● 給自己的潛意識植入「身心健康」建議,讓你能對潛意識掌管的身體各器官溝通,增強自己的免疫力及自癒力

  經常練習及使用本書的方法,以下的最常見個人困境都可以尋求心智中解決:

  ● 甩開惡習
  ● 增加自信
  ● 學得更快、記得更久
  ● 獲得成功
  ● 增加記憶力(其實是回溯能力)
  ● 更有創意
  ● 促進身心健康
  ● 和潛意識溝通,能夠分析直覺和解釋夢境等
  ● 教導你的潛意識和顯意識好好合作,而非保持對立
  ● 激勵自己改善工作習慣
  ● 監控進入自己潛意識的意念
  ● 更加完全放鬆,並更能一夜好眠
  ● 快速拋開壞情緒,轉成好心情

作者簡介

哈利.卡本特(Harry W. Carpenter)

  現已為退休的太空工程研究員,卡本特由於幼年歷經過潛意識治療的神奇體驗,因此一生都在從事這方面主題的研究,他也在加州長期擔任相關主題課程的講者。

  本書是他在多年推廣潛意識訓練後,首次以系統性的介紹及方法彙整出版的潛意識開發DIY入門書。有關更多卡本特的報導及他的潛意識施作理念,可以上本書的官方網站:www.thegeniewithin.com參閱。


操控潛意識,訓練更厲害的自己!(書籍內頁試閱)

購買本書:

操控潛意識,訓練更厲害的自己!(購買本書)


潛意識的法則

期待,就是預言的自我實現

  就像算數時,你必須遵守數學的法則,才能得到正確解答。儘管有時候沒有遵守法則,還是可以得到正解,不過這種事並不常發生。潛意識的運作,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很想說,如果你遵守本課潛意識的法則,你一定成功,但卻沒有人敢這樣保證。不過我敢說,不遵守潛意識的法則,和的確遵守法則相比,前者比較不可能成功。有些法則很簡短,解釋起來也很簡單。我不會為了增添這些法則的重要性,而加長解釋篇幅。

重複、重複、重複
  讓潛意識接受的程式,需要加以培養。在潛意識中寫入程式時,需要重複此一狀態,直到被潛意識完全接受為止。程式被接受後,會週期性循環,確保此程式運作無礙。

情緒
  植入建議時,加入情緒會更有效。在潛意識中情緒就是力量。在潛意識中寫入程式時,你必須使用情緒以獲得成功。

現在式
  顯意識活在我們所知的時間,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而潛意識只活在現在。在潛意識中,過去只是現在的往事,未來則是現在的預測。

   下面的例子,將解釋使用現在式的重要性。對於潛意識來說,「我將會快樂」是表示你現在不快樂;但是你未來會快樂。首先,未來從未到來。所以不要要求潛意 識在未來替你做事。首先,對潛意識來說,未來就像是夸父逐日一樣,永遠都追不到。再來,「不快樂」會成為你交代潛意識現在達成的目標。然後,你的潛意識就 會以讓你不快樂為己任。

  正確的用語,是使用現在式:「我很快樂。」但是你可能會說,你的寵物貓或寵物狗剛剛死去、你考試砸鍋,或是你 被國稅局約談的時候,你並不快樂!好好,但是你想要走出陰霾對不對?那你就要想:「我現在很快樂。」「現在覺得快樂」,就是你交辦給你潛意識完成的任務。 神經遞質雙向運作:從心智傳送資訊到身體,也從身體傳送資訊到心智。當你的潛意識接受「要快樂」的指令後,此訊息就會傳遍全身所有細胞,讓你的身體以快樂 的表現回應。

一次只採用一個概念
  潛意識一次只接受一個指令。一個以上的概念(想法、習慣、程式)可以同時並存在潛意識中,不過只有一個會被執行。因此,當潛意識認定某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就會顯現在你的行為中。

  除非有更強勢的新概念崛起,打敗舊勢力,潛意識才會放棄原有採用的概念。重點是概念無法被抹滅,因其已經嵌在你的潛意識中,而你的潛意識不會忘記。而負面概念必須被更強大、更積極的概念擊敗。好消息是潛意識不會追究概念的來源,所以只要用積極的概念取代即可。

   想像你是一個大天平,兩隻手分別向旁邊展開,並與地面平行,另外,兩隻手上各放一個秤盤。想像你是個「搖晃的」天平。只要將東西放在天平的一端,天平就 會倒向那一邊。此天平衡量的是,你對某事採用的概念。你的右手拿著秤盤,上面放著負面的想法,左手手上的秤盤,則是裝著跟自己有關的,正面積極的概念。

天平會導向優勢概念那一端。
  假設你在正常健康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父母給你很多愛和照顧,你培養的自我形象,就是沈穩和自信。所以,左邊的正面概念當道,天平會往左傾。你長大後會表現出自信。

   相反地,假設約翰從小在不正常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往往被負面想法轟炸:「你不好。」、「你以後一定一事無成。」、「你是壞孩子。」、「你怎麼做都不 對。」、「你永遠學不會。」他20年來都活在這種家庭環境下,常常(重複)聽到這些負面的評價,而父母常常帶著憤怒或諷刺(情緒)責罵他。

  幾年過後,約翰(在他的顯意識)知道他很聰明、受過良好教育,也長得俊俏,但是不知為何,他(潛意識)總是自我形象低落。當顯意識和潛意識衝突時,潛意識總是占上風。

  為了將低落的自我形象扭轉為自信,約翰不需要了解他從哪裡得到低落的自我極、健康、建立自尊的確認。他必須在天平的左邊增加重量,直到天平不平衡,並且,嘿嘿!讓潛意識接受積極的概念。現在自信心這個概念當道,並影響約翰的行為。

  約翰之前暴露於負面評價之下。他要如何在短時間內擊敗掌權多年的負面特性呢?他可以本書之後介紹的課程,透過在alpha狀態寫入積極程式,加速取代過程。

   葛雷瑟(William Glasser)醫生在其著作《沒有失敗的學校》(Schools Without Failure),建議將此概念納入學校體系。葛雷瑟醫生建議強調積極正面的回應,並減少負面的回應;老師不要責罵學生,也不要有不及格制度,因為如此學 生畢業時,會有較佳的自我形象,也會學習地更快、更輕鬆,也更開心。葛雷瑟的想法有很多優點,不過並未獲學校系統採納。

「期望」是什麼
  你在之前的課程,已經了解潛意識是目標導向的電腦。你給潛意識什麼目標,潛意識都會使命必達。真心誠意的期望,就是你下達給潛意識的目標。因此,潛意識的法則是:當潛意識期待某事,某事就會成真。以下有好幾個例子:

   ○ 志願者接受結核菌素的注射,結核菌素裝在紅色的針筒中,注射在右臂後,會產生紅腫的現象。因此,每次注射完,右臂都會一如預期地紅腫。同時,左臂也接受生 理食鹽水的注射,針筒則呈現綠色,左臂也一如預期地沒有出現任何狀況。經過三個月的注射後,結核菌液和生理食鹽水在志願者不知情的狀況下交換針筒:結核菌 液裝在綠色針筒,而生理食鹽水裝在紅色針筒。志願者接受注射後,右臂依舊一如預期地出現紅腫,左臂卻沒有任何反應。上述實驗果和醫學理論相反,人體其實按 照潛意識的預期反應。

  ○ 社會學家研究特洛布雷昂群島(Trobriand Islands)的文化發現,島民可以接受婚前性行為,卻不能接受婚前懷孕。土著並未避孕,但是他們的婚前性行為卻未造成懷孕。上述根深蒂固的文化制約了土著,因此他們完全不期待婚前懷孕。

  ○ 你可能聽說過不孕的夫妻領養小孩後,太太很快就懷孕。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領養小孩解除了她不能擁有自己孩子的想法。在此再度強調:期待就是預言自我實現。現在我們再來看一個潛意識法則被紀錄有案的現象:安慰丸。

安慰丸
   「安慰丸」的意思是「我一定會開心」。製藥業者在測試新藥時,一定納入了「安慰丸效用」。 安慰丸看起來和一般受試的藥丸沒有兩樣,但是卻沒有任何療效。不過,所有相關的研究,都指向了同一種結果:至少30%的病患使用安慰丸後,療效和使用真藥 的病人一樣。除了病人相信安慰丸具有療效,是能解釋安慰丸效果的唯一理由。

  當病人不知道醫生給他們服藥,安慰丸效果便煙消雲散。病人不知道,就沒有期待。本實驗的目的,是證明安慰丸效果是出於期待,而非其他理由。

   史坦巴哈(Sternbach)醫生,在1964年將沒有療效的藥丸,給了其中一組志願者服用。初次給藥的時候,醫生告訴他們,藥丸會讓他們胃痛。第二 次則告訴志願者,藥丸會減輕胃部活動,讓他們感到飽足。第三次告訴志願者,藥丸是安慰丸,可以進行調節作用。雖然史坦巴哈醫生每次都給一樣的藥丸,但是三 分之二的受試者的胃部活動,竟然呈現史坦巴哈醫生的囑咐。這表示,受試者胃部反應,是根據受試者的期待反應。

  很多研究也已經證明,病 人的信念可以改變醫藥的療效。大藥丸的療效優於小藥丸。彩色藥丸的療效也優於白色藥丸。苦藥丸的療效優於沒味道的藥丸。注射也比吞藥來得有效。醫生的囑咐 比護士的叮嚀有效。穿白袍的醫生,比穿便服的醫生的話更有效。病人對醫藥的相信,也來自醫生給藥的過程。班森(Benson)醫生在作品《永恆之 藥》(Timeless Medicine)表示,安慰丸的療效,是真藥的九成,而醫生開立真藥的方式,也會影響到真藥的療效。

  例如:醫生測試胃潰瘍的新藥時,發現如果告訴病患,這是「強而有力」的新藥,會帶來70%的成功率,但是如果醫生只告訴病患,這是「實驗階段」的新藥,成功率只有30%。

  最近的研究也顯示,醫病關係會帶來推波助瀾之效。如果醫生將病人看成積
極參與的合作夥伴,安慰丸的效果,會比病人對醫生聽命行事的關係,還要來得更強。

   安慰丸效果甚至在手術也有效。摩斯利(Bruce Moseley)醫生,宣稱對五名病患施行關節鏡手術(對小傷口進行的手術)。不過這五名患者實際上進行假的手術,醫生的確切開傷口,但是並未進行實際的 手術。兩年後,患者認為手術順利,手術後代來的好處,和疼痛減輕的程度,與實際接受手術的病患相同。其中四名安樂完效果的受試者,甚至還對朋友推薦此手 術。

  在1957年發表的萊特(Wright)案例,更證明了安慰丸效果的妙用。萊特先生患了癌症,他的醫生克羅弗(Bruno Klopfer)宣布他只剩下幾天壽命。不過,萊特發現有種抗癌新藥叫Krebiozen可以治療癌症,因此哀求克羅弗醫生為他注射Krebiozen。 雖然克羅弗醫生覺得萊特先生已經回天乏術,但是出於憐憫,他還是在週五為萊特注射了Krebiozen。

  當克羅弗醫生禮拜一回到醫院 時,他猜想病人可能已經魂歸西天。孰料萊特先生還在世。更令克羅弗醫生驚訝的是,萊特竟然還活蹦亂跳。而克羅弗醫生發現,萊特的腫瘤,就像「融化在熱鍋上 的奶油」一樣。萊特先生出院回家,並過著正常的生活,直到他發現Krebiozen沒有用。因此萊特先生再度入院,並奄奄一息。

  克羅 弗醫生知道,是安慰丸效用治好了萊特先生。所以他告訴萊特先生,新聞報導的Krebiozen是舊藥,克羅弗醫生又為萊特先生打一針,並告訴他這是新的 Krebiozen。結果萊特先生的腫瘤,再度像融化在熱鍋上的奶油。之後又有一篇報導指出Krebiozen真的沒用,這次萊特先生三度入院,並在數日 後過世。

  在此我要引用庫辛斯的話,結束對安慰丸效應的討論。庫辛斯寫過好幾本書,並在大學研究所授課,主題是他自己如何從絕症中痊癒:他利用笑聲刺激自己的免疫系統(人體的自癒系統)。

   庫辛斯說:「長久以來,醫學已經發現了人體的基本系統,如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神經系統,以及免疫系統。但是還有 兩種系統對人體運作至關重要,也需要多加強調,即『治療系統和』、『相信系統』,這兩個系統相輔相成。治療系統讓人體動員所有資源對抗疾病,而相信系統則 往往扮演了啟動治療系統的角色。」

反效果
  你睡不著,你越想睡,卻越睡不著。

  或是你快要贏得高爾夫比賽,首度勝利在望。只要再一桿,你就取得勝利。你告訴自己,不要去想你前面的水,但是你越努力不去想,就越想到水。結果你表現失利,將球揮入了水中。

  還有其他關於反效果法則的例子。此法很微妙,但也很重要。我會用兩種稍微不一樣的方式切入。

   首先,逾一個世紀以前,庫威(Emile Coue)寫道:「當意志(顯意識)和想像(潛意識)起衝突時,想像(潛意識)總是獲勝。」例如,某人走向你時,你試圖想起她的名字,你明明知道此人的名 字,卻怎麼樣就是想不起來。你想要把這位女士的名字,介紹給和你在一起的朋友認識。你擔心自己會非常丟臉,因為你明明知道這位女士的名字。可是,怎麼樣就 是想不起來,讓你覺得很沮喪。你越努力回想她的名字,就越覺得沮喪。擔心(潛意識)丟臉,凌駕了你努力回想此人名字的意志(顯意識)。

  不過,當這位女士走向你,並向你道歉自己正在趕時間,無法留下來的時候,你鬆了一口氣,覺得放鬆(你停止催逼自己的意志),這位女士的名字,突然在你的腦海中出現。

  庫威用數學算式去解釋他的看法。他說,想像(潛意識)的能力,是意志(顯意識)能力的平方值:
潛意識的能力=顯意識能力2
   因此,你越努力壓迫意志,想像的能力就會越大,並呈現等比級數增加。所以,「記不得」便因此獲勝。你越努力命令顯意識做事,反彈的力量便越大。所以,克 服的撇步是,不要為你想要的東西努力,讓一切自然發生。你的顯意識必須放手讓潛意識完成目標,你的顯意識必須保持被動,並且置身事外。

  第二個關於反效果的現象是:當你努力命令自己去作某事時,便帶著更多失敗的恐懼。恐懼是強烈的情感。如果失敗的恐懼強過想要努力成功的意念,你的恐懼會獲勝。失敗的恐懼被你的潛意識接受,並且勝過顯意識想要成功的心。

   想想下面的心理實驗。想像一塊四吋寬的木板,懸在半空中,離地六吋。你踏上木板,走來走去,很簡單吧。好,現在想像這塊相同的木板在兩棟30層樓高的摩 天大樓中。現在再走在木板上!比較困難,對不?這明明是同樣的實驗,同樣的木板,後者卻帶給你莫大的恐懼。「如果我掉下去了,怎麼辦?我會死翹翹!往下看 好可怕!每個人走在這麼窄的木板上,都會滑下去。」不管你多努力命令自己走在木板上,你的恐懼還是更強烈。要走在木板上,需要對自己的能力有高度自信,這 樣的自信要大到相信自己必能成功在木板上來來去去。

  又比如你在大群觀眾面前打高爾夫球,你想要來個漂亮的發球,但是你擔心發球失利。 你越努力命令自己放輕鬆,並擊出250碼,可以一路打到球道,你就變得越緊張,導致發球失利。老虎伍茲(Tiger Woods)對自己非常有自信,所以他不會想到恐懼,而是放輕鬆,成功揮桿,並且先馳得點。

  你要和反效果法則對抗,必須要有信心,以驅散恐懼,另外你必須期待自己會成功。至少你要有中性的態度。你也必須抵抗使用顯意識的欲望。

  在一家心理開發教育商席瓦國際公司(Silva International)的進階課程上,我曾經目睹了關於探測棒的心理實驗。我回家後告訴太太,她要我在她面前重複這項實驗。我當時還沈浸在課堂上帶來的興奮感,所以我很有自信地認為,如果老師做得到,我也做得到。

  首先,我離開房間,讓太太把車鑰匙藏起來。當我回到房間時,我使用探測棒,並朝棒子指引的方向走去。當我經過一桶日本柿子時,探測棒突然交叉,我把柿子移開,發現了我的鑰匙。哇!我們兩人都驚嘆不已。

  然後我請太太想像房間某處有一道牆,我開始繞著房間走,經過某處時,探測棒又在她想像有牆的地方交叉了。哇哇哇!

   可到了下次我上課的時候,我覺得我也可以進行相同的表演。但之後我想:「如果我失敗了,不但丟臉,班上同學也會對我沒信心。」所以,你可以推斷,下次我 如法炮製探測棒實驗時,我果然失敗了。對失敗的恐懼│擔心讓學生失去信心的恐懼(這對本課程相當重要),擊敗了我的意志,讓我無法進行成功的表演。

表現的法則
  表現的法則,是指每個意念都會影響身體的反應。
  把眼睛閉上,並想像一個多汁的檸檬。你的雙唇噘起,並開始分泌唾液。
  把眼睛閉上,並想像某人用指甲刮黑板,這個聲音讓你背脊發冷。
  看書或看電影的時候,是否因為悲慘的愛情故事而哽咽呢?
  這些反應都是表現的法則的例子。心靈和身體是合一的,因此兩者互相影響。

   知名心理學家詹姆士曾表示:「其實沒有什麼意識,因為感覺、情感、或意念,並不是直接親自影響某些活動。這些活動不一定事透過外在的衝擊,可能只是脈搏 (心跳)改變,例如滿臉通紅或滿臉蒼白等等。但不論如何,當有意識的時候,並以信念為基礎,上述現象便會以某種形式存在。就像當代心理學中,最後獲得了信 念的概念,即意識處理任何資訊時,必須要經過開放或隱藏的活動。」

  每個想法都會造成生理反應。如果刺激可以經過顯意識,到達潛意識,並被潛意識接受。這樣的意念或想法,必須透過語言或動作表現。如果某意念或想法,一再地被重複,此想法就會表現在生理上,例如:
  憂慮= 胃潰瘍
  憤怒 =釋放腎上腺素,血液循環、精神、脈搏或呼吸等都改變
  恐懼=神經質、胃不舒服
  食物=飢餓
  1百多年前,有位醫生在一名胃部受到槍傷的男子進行實驗。這名外科醫生讓這名男子住在家裡,給他一個房間,交換條件是這名男子可以讓胃部的開口保留一段時間,讓外科醫生進行研究。透過一窺胃部的奧秘,外科醫生發現,所有心情都會影響這名男子的消化作用。

  哈佛大學的加農(W. B. Cannon)博士發現,常常培養情愛,會讓眼睛發亮、並可改善血液循環、消化系統、排泄系統。但是恐懼、嫉妒、和仇恨卻會帶來反效果。這些負面想法也會減少紅血球的製造。

  第3課提到的器官語言,就是重複的意念,外顯於器官上的例子。但柏(H. F.Dunbar)博士在其作《情緒和生理改變》(Emotion and Body Change)中指出,「長時間沈浸在某情緒中,會造成器官組織改變,系統也會受到影響。」

   在尚未得到科學證實以前,貝利(Bailey)在30年多前的著作中,已提出了下面優美的描述:「人類用整個身體思考,每個細胞都有零星的思考能力。人 類不只是擁有大腦的身體,而是身體影響大腦運作,身體由大腦塑造而成,大腦想什麼,身體也想什麼,身體想什麼,就變成什麼。」

  貝利用一個例子解釋,他有個病患不喜歡自己的岳家,但是他太太堅持每週日都要去娘家串門子,病人壓下了他的嫌惡,因此得到了關節炎,這便讓他有藉口留在家裡。
   今天有很多科普書,提到了心智和身體之間的連結,這些知名作者,包括波利森科(Borysenko)、佩特(Pert)、多西(Dossey)、喬普拉 (Chopra)、帕勒提亞(Pelletier)。其中,佩特博士夫婦和多西在其著作都曾提到,我們的細胞會和潛意識對話。

  古諺有 云:「不快樂的時候,表現出快樂的樣子,你就會變得快樂。」嗯嗯,醫學已經為這句話提供了證明。醫學已經發現:大腦使用的細胞,可見於器官各處。如果你覺 得自己不快樂,就會表現出不快樂的行為。皺眉會讓你悶悶不樂。但如果你難過時依舊表現出快樂的樣子,神經遞質就會將身體細胞傳回大腦,讓你的心情,改變成 快樂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