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行動應用商店好看不好吃 手機廠商讓利平台業者

在蘋果(Apple)應用商店App Store掀起風潮後,不少手機品牌廠商、平台業者、電信業者都紛紛跟進,不過,除了Android Market展現足夠氣勢外,其餘應用商店都尚未形成氣候;台系智慧型手機廠商認為,單一手機品牌不易凝聚足夠的人氣,還不如讓平台業者代勞。

智慧型手機引爆行動應用程式的下載需求,2010年下載量將達60億次(ABI預估),比起2009年的24億次暴增150%,其中蘋果iOS仍是最大贏家,約佔整體下載量的52%,另外Android平台成長最快,約佔13%,兩者合計拿下3分之2江山。

台廠分析,蘋果App Store看來容易複製,但成功的難度卻遠超乎想像,其中關鍵原因在於iPod、iPhone及iPad的用戶幾乎都是重度使用者,而且有不少用戶從iPod時代就很習慣上網下載音樂或影片,這種使用習慣很容易延伸到下載小遊戲或小程式,這是其他硬體廠商或平台業者所不及的。

另一方面,儘管各家手機廠商及平台業者都祭出足夠的誘因以吸引開發商,但開發商本身有靈敏的市場嗅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們一定優先支援當紅的iOS,頂多再開發正在起飛的Android,不太可能再投資在聲勢下滑的Symbian、Windows phone或Web OS上,使得行動應用商店的上架商品種類及新奇度差距愈來愈大。

台灣智慧型手機廠商指出,雖然諾基亞、RIM、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同時掌握硬體及作業系統的廠商,都想仿效蘋果打造自家的應用商店,但目前看來成績都不太理想;畢竟單一手機品牌廠商不易凝聚人氣,而台灣廠商又普遍缺乏軟體整合及應用商店經營的經驗,與其貿然投入,還不如讓Google、微軟(Microsoft)等開放平台業者代勞,自己則專注於手機硬體的研發及使用介面的改善。

台廠坦言,行動應用商店表面看來風光,但實際獲利相當有限,畢竟絕大多數用戶都是下載免費程式來玩,頂多願意付5美分到5美元的代價,下載特別有趣或實用的程式,價格再高就乏人問津了;此外,未來應用程式一定會有更高比例走向免費、靠廣告來增加收益,這種商業模式更非台灣手機廠商所熟悉,這塊大餅恐怕是「好看不好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